您的位置:首页 >生活 >

世界快看:上海博物馆每8个月换展更新,为什么他的作品却始终在?思南赏艺会揭秘→

2023-02-26 13:58:22    来源:上海黄浦

昨晚的思南赏艺会,在箫独奏《梅花三弄》中拉开序幕。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、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刘一闻作为重量级嘉宾,以《清代楹联书法漫谈》为主题带来导赏。

说起楹联书法,不得不提到刘一闻在2019年出版的《上海博物馆藏楹联》一书。“我们前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整理馆里所藏楹联,上海博物馆编书一定要谨慎,所以从400多件馆藏楹联中一一仔细筛选,第一必须是真迹,第二看作品质量,有残损的不做考虑,同一个作者的楹联之作也有好有坏,创作初期还不成熟的作品也没有收入书中。”这样的精益求精也是该书脱销多次的原因之一。

刘一闻表示,《上海博物馆藏楹联》一书从时间顺序、地域特征、创作风格分为了清代前期,扬州画派,帖学诸家,邓琰时代,浙派印家,伊、何屐痕,吴、赵正脉,晚清气象等九部分。其中,刘一闻着重讲述了被赵之谦称为“本朝之内,四体书第一”的邓琰。


(资料图)

邓琰又名邓石如,为何他是我国艺术史上蜚声于书坛和印坛的大家?刘一闻这样解答——当时我国有大量古物出土,顺势便出现了一大批收藏家。邓琰寄居的梅府就藏有许多拓片,于是他便在拓片上大量临摹各类古代碑版。仅篆书一项,如《石鼓》《峄山》《开母石阙》《天发神谶》及唐代李阳冰《三坟记》等,就有临摹百本的惊人记载。“所以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历代书法馆每8个月换一次藏品,但是都尽量保留邓琰的作品,因为他太重要了。”刘一闻补充道。

在刘一闻看来,邓琰不仅是四体书法清代第一人,在中国篆刻史上也有开家立派的时代地位。“在邓琰之前,人们的篆刻作品是程式化的,但邓琰倡导以书入印,试图把书体都运用到印章创作上,突破了标准字体的限制,让印章的风格更加多元化。”

在刘一闻干货满满又意犹未尽的导赏后,昆曲演员、国家一级演员沈昳丽作为特邀表演嘉宾,与上海民族乐团笛子声部首席金锴、上海民族乐团古筝演奏家陆莎莎,带来了昆曲与吹管乐表演,让观众在书、乐、曲交融中感受古代文人的古、朴、雅、逸之风。

小编提醒您:

2月27日18点,

思南赏艺会《弦音青花》开放预约,

届时可长按扫描二维码报名↓

关键词: 上海博物馆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