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生活 >

赵建忠:记诗词大家叶嘉莹(中老年时报“岁月漫记”系列文章之十三)-世界今亮点

2023-04-21 06:32:39    来源: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


(资料图)

原文刊于2023年4月18日《中老年时报》

世界以痛吻我,我却报之以歌

——记诗词大家叶嘉莹

赵建忠

图为 本文作者在迦陵学舍与叶嘉莹先生合影

长期背井离乡、客居加拿大的华人学者叶嘉 莹一直眷恋自己的祖国,她将强烈的乡愁写进了 诗词。 1974 年,中国与加拿大建交后不久,叶嘉 莹回国探亲的申请终于如愿以偿,她激动地写下 一首长歌《祖国行》,开笔即云:“卅年离家几万 里,思乡情在无时已,一朝天外赋归来,眼流涕泪 心狂喜。银翼穿云认旧京,遥看灯火动乡情 , 长 街多少经游地,此日重回白发生。” 1979 年,她接 受恩师顾随好友李霁野教授的邀请,来到南开大 学工作。尽管同生活在天津这座城市,但当时的 我尚未进入学术圈,自然与她无缘一面。 1980 年,美籍华人学者周策纵在威斯康辛大学发起首 届国际《红楼梦》学术研讨会,叶嘉莹应邀参加, 提交的论文《从王国维〈红楼梦评论〉之得失谈到 〈红楼梦〉之文学成就及贾宝玉之感情心态》,使 她在红学界获得了巨大声誉。迄今为止,系统评 析王国维红学得失的,还没有超过叶嘉莹的论 述。由于当时信息的闭塞,我直到 1989 年考取中 国艺术研究院红学研究生后,才得以拜读这篇在 红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论文。叶嘉莹继承了顾 随的风格,讲课注重分享心灵的感受,深受学生 欢迎。 她 是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,由于工作的需 要,她不得不像候鸟一样,在加拿大和中国之间 飞来飞去,我也很难找到机会拜访。直到有一 年,叶嘉莹的博士、我的同事曹庆鸿请她导师来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座,才第一次目睹这位诗 词大家的风采。后又聆听过几次南开大学举办 的叶嘉莹诗词讲座,但大庭广众之下,我只是其 中一个听众而已。

2002年,根据叶嘉莹提出的在华永久居住的要求,有关部门为其办理了手续,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。她将自己在海外寄居多年的教学资料、录音录像,一箱一箱地运回中国。国家还为叶嘉莹建造了迦陵学舍,作为其科研教学之所,我才有机会近距离与她接触。

真正近距离接触到叶嘉莹,是我应邀参加第八届海棠雅集场合。恭王府的海棠雅集由来已久,自清代恭亲王时期便是定制,辅仁大学时期,校长陈垣每到恭王府海棠花开之际,以《红楼梦》中人物探春所起的“海棠诗社”为题,遍邀京城学人来府雅集,写诗品茗、畅谈古今,后此项活动逐渐衰歇。2011 年,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提议,重启恭王府的海棠雅集。叶嘉莹经常参加在恭王府举办的这项活动,但随着她年事日高,恭王府移植两株西府海棠进入迦陵学舍。2018 年 4 月 22日,来自诗词界、艺术界、文化界的名家学者会聚于此,赏花吟诗、听曲品茗,共襄海棠雅集这一传统文化盛会。叶嘉莹在会上深情致辞:“我与恭王府的海棠雅集有源远流长的情谊,那是当年读书的辅仁大学所在地,那里的一花一石一草一木,都是我所熟悉的。”她分享了关于诗词的感悟,并现场吟诵了自己创作的两首诗词。后来我通过她的博士张静、孙爱霞转送过自己的红学著作。97 岁那年,叶嘉莹收到了我参与编辑的《周汝昌百年诞辰纪念专辑》,还特意给我打来电话表示感谢。

叶嘉莹 94 岁寿诞之际,宣布将个人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,用于设立“迦陵基金”,以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。2020 年,叶嘉莹获得《感动中国》人物,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是:“生于乱世,21 岁便开始教学生涯,从中国到美国、到加拿大,再到回国,执教 70 余年来,嘉莹播撒着中国诗词的种子。”作为中华古典诗词大家、面对人生苦痛,叶嘉莹说:“世界以痛吻我,我却报之以歌。”她用整个生命吟诗、写诗、传诗,并用曾经支撑自己走过苦难的诗词来反哺自己的民族和文化。正是这种书生报国的愿望,让叶嘉莹超越了“小我”生命的狭隘与无常。她认为,古典诗词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,从这个精神家园中,她获得了力量。动荡离乱中,她依然坦然面对人生,还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了更多的人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